莱芜: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全域覆盖

时间: 2018-10-11 12:17
作者: 魏海刚
来源: 山东农业信息网
字体:

原标题《莱芜市推进农村土地“三权”分置改革加快适度规模经营成效显著》



 一是推动农业区域化布局,形成特色鲜明的板块农业。土地向优势地区、优势企业、经营大户集中,带动整个农业生产要素在地区、企业和农户之间的优化配置,推动特色农业板块形成。目前,全市种植业的粮食、生姜、大蒜、蜜桃、花椒,畜牧业的莱芜黑猪、肉兔等主要农产品,皆有相对集中的主产地,按照“高点定位、特色鲜明、优势突出”的原则,统一规划、分步实施、梯次推进,培育壮大明利蔬菜、凯瑞山楂、大润果品等农业经营主体102个,带动形成了中西部“三辣”、东南部果茶、北部休闲旅游、汶河流域精细菜和莱芜黑猪等8个特色产业板块,覆盖全市80%以上的镇。全市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230个、专业镇7个,其中国家级一村一品专业村(镇)7个,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(镇)13个。


  二是推动农业标准化管理,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。土地流转的集中与生产规模的扩大,为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、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提供可能。各农产品生产主体充分利用倒逼机制,紧盯国际国内高端市场需求,通过完善农业标准体系,推行良好农业操作规范,建立起覆盖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安全控制机制,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质量,增强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力。目前,全市已发展生姜、大蒜、蜜桃、白花丹参等标准化种植面积40多万亩,其中绿色、有机基地面积20多万亩。先后编制生姜、大蒜、鸡腿葱等农产品50多项标准化技术规程和10多项良好农业操作规范(GAP),《生姜生产技术规范》成为最新国家标准。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落户莱芜市,推广小麦“一喷三防”、玉米“一增四改”、生姜“双膜一网、秋延迟”等先进技术60多项。全市从标准化生产推动土地集中流转,先后创建国家级标准化生产基地(示范区)15个,认证“三品一标”农产品256个。莱芜生姜荣获全国十佳蔬菜地标品牌、全国果菜产业十大最具影响力地标品牌、首批山东省十大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,品牌价值经评估达到123.66亿元。


  三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,拓展农业增值空间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,培育一批龙头企业、专业合作社、经营大户等市场主体,市场主体紧贴市场需求,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,拉长产业链条,大幅度提高农业比较效益。全市已发展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68家,合作社1880家、家庭农场607家,带动全市90%的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。出台《关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》,本着“缺什么、补什么”“需要什么、支持什么”的原则,培育壮大、规范提升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加快建立“龙头企业+合作社+家庭农场+农户”的复合型经营体系,目前全市168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26家,其中市级龙头企业138家、省级龙头企业18家、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;国家、省级、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分别达13家、47家、223家。2017年全市农产品出口额37.1385亿元,实现全市农产品连续7年列全市出口产品第一位,占据全市出口额的半壁江山,以占全省1%的耕地创造了全省12%左右的蔬菜出口额。


  四是推动农业节本增效,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,促进新品种、新技术、新方法的应用和推广,加快推进节肥、节药、节水等技术的落实,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农业得到迅速发展。目前,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全域覆盖,推广面积达到100万亩;各类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达到104.5万亩,建设绿色控害技术示范区6万亩,莱芜节水农业模式在全省推广,落实氯化苦、棉隆等土壤熏蒸消毒剂8000亩,甲基溴替代技术推广应用走在全国前列。目前我市肥料利用率、农药利用率、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到38%、43%、95%,分别比4年前提高10个、13个、35个百分点。


  五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,增加农民收入。据测算,实行适度规模经营,劳动力人均占有土地资源是分户经营的3—4倍,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年创造产值2.5万元,相当于分户经营的3倍多,为20多万名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、向城镇转移创造条件。结合实际,因势利导,探索形成“企业+村级组织+农户”的租赁模式、“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的带地入社模式、“土地股权化+合作社+企业”的土地入股流转模式和企业带动下“农户+农户”的转包经营模式等多种流转模式。据统计,全市流转的耕地年可增加农民收入1亿多元。上半年,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27.70亿元, 同比增长3.7%,增速全省第一;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45元,同比增长8.1%,增速列全省第五。